广州离婚律师 上海离婚律师 深圳离婚律师 北京离婚律师 南京离婚律师 大连离婚律师 香港离婚律师 涉外离婚律师

您现在的位置: 离婚网 >> 离婚法律 >> 继承知识 >> 正文

海峡两岸继承法比较研究(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6 2:23:10

产或不动产于继承人时,如继承人于受交付或移转登记时为善意则可取的所有权。如果采取宣言主义则不问共同继承人或单独继承人均因继承被继承人之瑕疵,不能适用善意取得或公信力保护之规定。[55]因此移转主义更能起到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56]第四、宣言主义与遗产分割中的瑕疵担保责任相矛盾。瑕疵担保移转主义承认遗产分割的过程,就是各继承人相互交换(潜在的)应有部分,以达到各个所有的过程,其过程类似买卖或互易,故买卖法中的瑕疵担保责任也有适用余地。而宣言主义则主张继承人从继承开始即取得或分得权利,根本无须上述类似买卖或互易的过程,则瑕疵担保无以适用。

  (四)共同继承人的瑕疵担保责任

  共有物分割都存在瑕疵担保责任问题。遗产分割中的瑕疵担保责任分为针对实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与针对债权的瑕疵担保责任两种。针对实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由各继承人按照份额承担;[57]针对债权的瑕疵担保责任[58],继承人为分摊其因债务人支付能力不足,而受到的损失,则由所有的继承人分担这种损失,如果有的继承人对这种分担没有支付能力的话,则由除他之外的全体继承人再进行分摊。这已经与连带之债的规定相似。[59]遗产共有是针对遗产所有标的而享有的,并无特定部分限制的所有,所以一旦实际分到继承人手中的财产存在瑕疵,则所有的共同继承人按其所得部分负担保责任,即使是持有瑕疵财产的继承人也不例外。我国未来民法典继承编应规定共同继承人间的瑕疵担保责任。

  (五)共同继承人承担遗产债务的形式

  共同继承人承担遗产债务的责任形式有连带责任、按份责任、介入两者之间的责任三种形式,台湾地区民法典承认连带责任[60],这种连带责任具备如下几个特点:(1)遗产分割前,继承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相互间按应继分比例负担责任。(2)在遗产分割后,继承人仍然对外承担连带责任,该连带责任可由债权人免除,而由各继承人分别承担债务;如果债权人未免除继承人的连带责任,则自遗产分割时起,如债权清偿期在遗产分割后者,自清偿期届满时起,经过五年而免除。(3)在限定继承中,这种连带责任为连带的有限责任,[61]我国大陆继承法未规定共同继承人承担遗产债务的责任形式,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按份责任、连带责任还是介入二者之间的责任,其都是针对无限继承进行的划分,而在有限责任继承的情况下,债务清偿应按有限责任继承时债务清偿的法定程序办理,不涉及继承人的连带责任问题。[62]”我们不赞成这种观点,理由为:首先,遗产分割前继承人基于共有关系承担连带责任,[63]与有限责任继承还是有限责任继承无关。其次,继承人承担责任的方式与遗产清算程序不冲突。遗产清算是清理遗产偿还债务的外在形式。继承人承担责任的形式决定了则界定了继承人与遗产债权人责任关系,二者分属不同领域,如果不规定在限定继承中继承人承担责任的方式,则不仅债权人无法正确的对继承人求偿,就连债权人应以那些人为被告提起什么样的诉讼的基本问题都无法解决。我们主张未来民法典继承编应参照台湾法的规定明确共同继承人对外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不仅有力地保护了债权人,而且在限定继承原则下继承人对债权人仅以自己应继财产为限承担连带责任,因而即使让继承人承担连带责任,也不涉及到继承人自己的财产,因而也不会损及继承人的利益。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大陆继承法并未明确规定共同继承人对外承担连带责任,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0条,继承诉讼开始后,如继承人、受遗赠人中有既不愿参加诉讼,又不表示放弃实体权利的,应追加为共同原告;已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不再列为当事人。这一规定仅涉及继承人、受遗赠人作为共同原告的情形,按照扩张解释,如果债权人在继承开始后,诉讼请求继承人清偿债务,继承人、受遗赠人也应该是共同被告,也应该对外承担连带责任。[64]

  四、两岸继承法的具体差异

  上文研究的大陆特色的制度以及大陆继承法上的漏洞均属于两岸制度上明显的差异,为“有或无”的问题。体现大陆特色的制度我们应该保留,而大陆继承法上的漏洞则需要通过立法进行填补。下文研究的是两岸继承法的具体差异,研究这些差别,有利于修改完善大陆继承法的已有制度。

  (一)遗产的范围

  1985年颁布实施《继承法》时,大陆尚未确立发展市场经济的方针,社会财富大多由国家、集体控制,公民的私有财产种类有限。为此《继承法》采取了原则性规定加列举相结合的立法例规定遗产的范围。[65]台湾地区民法典继承编对遗产范围则采用原则性加排除式的规定,其民法典第1148条继承人自继承开始时,除本法另有规定外,承受被继承人财产上之一切权利、义务。但权利、义务专属于被继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学说认为不仅非人身专属性的财产权、义务,而且财产法律关系也是遗产。[66]两相比较,大陆所采用的列举式规定遗产的范围,其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列举式的不周延性[67],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考虑到维护继承人身后财产秩序的稳定,未来民法典继承编应该抛弃列举式的规定,如果一定要采用列举式规定遗产的范围,则应该学习台湾地区民法典的做法列举规定遗产的消极范围,即不属于遗产的权利义务,除此之外的权利义务都属于遗产。[68]

  (二) 继承权丧失制度

  两岸继承权丧失制度存在以下差别:(1)大陆继承权相对丧失范围窄。大陆继承权绝对丧失的原因包括: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69]其中继承人有虐待、遗弃被继承人行为的可导致继承权的相对丧失。[70]学者普遍认为大陆法上的继承权相对丧失的范围太窄,[71]而且不尽合理,比如遗弃、虐待行为的恶性甚至比伪造、篡改遗嘱行为还大,但遗弃、虐待能导致继承权相对丧失,而伪造、篡改行为则为绝对丧失,这不符合立法上的平衡原则。台湾法上继承权丧失的原因包括:一 故意致被继承人或应继承人于死或虽未致死因而受刑之宣告者。二 以诈欺或胁迫使被继承人为关于继承之遗嘱,或使其撤回或变更之者。三 以诈欺或胁迫妨害被继承人为关于继承之遗嘱,或妨害其撤回或变更之者。四 伪造、变造、隐匿或湮灭被继承人关于继承之遗嘱者。五 对于被继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经被继承人表示其不得继承者。[72]其中继承权绝对丧失的原因只有继承人有严重杀害行为这一种,其他均为继承权的相对丧失。继承权相对丧失范围的宽窄是立法政策的产物,如果重视法律的惩诫功能则继承权绝对丧失的原因应该占得比重大[73],如果重视法律对当事人的意志的尊重,则继承权相对丧失的原因应该多,考虑到继承法的私法性格。我们建议未来大陆继承法应该扩大继承权相对丧失的范围,规定除了被继承人有杀害行为时继承权绝对外,其他情形都为相对丧失。(2)继承权相对丧失的继承人重新获得继承权的理由不同。大陆法上,继承人欲重新获得继承权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继承人有悔改表现,被继承人生前表示宽恕,而台湾地区法上仅需一个条件被继承人宽恕[74].大陆法上规定的条件有以下不合理之处:首先,继承权相对丧失表明继承人的行为恶性不大,因此只要被继承人宽恕即可使继承人重新获得继承权,似乎没有必要强调继承人必须有悔改行为[75];其次,被继承人必须生前宽恕继承人的要求排除了被继承人通过遗嘱宽恕继承人的可能[76].(3)大陆未规定欺诈、胁迫被继承人订立遗嘱的行为是丧失继承权的原因。大陆继承法规定被继承人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遗嘱无效[77],但并未将上述事由列为继承权丧失的情形,应该说遗嘱的效力与继承权的丧失分数两个制度,而不能互相代替,欺诈胁迫被继承人的行为以及伪造篡改遗嘱的行为都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凡是有这种行为的继承人都应该丧失继承权,对此未来民法典继承编应该做明确规定,以免出现虽然遗嘱无效,但是实施了欺诈、胁迫行为的继承人仍可以依法继承遗产的矛盾局面。

  (三)继承回复请求权

  《继承法》第8条从诉讼时效的角度规定继承恢复请求权,并以“继承权纠纷”字样代替台湾法上的继承回复请求权。这一做法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将继承回复请求权与确认继承权纠纷相混淆[78].事实上,继承回复请求权是兼有确认资格与请求权性质的权利,其与继承权纠纷存在明显的差异,继承权纠纷除了可以包括确认继承权之诉外,也可以包括继承回复请求权之诉、侵害继承权的侵权之诉等其他诉讼,含义比继承回复请求权广,而且也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概念,故未来民法典继承编应明确采用继承回复请求权代替继承权纠纷。此外,为了从速确定继承财产关系,各国一般规定继承回复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比一般的诉讼时效短,[79]台湾地区民法典也不例外,按其第1146规定,继承回复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为2年,而其第125条规定一般的诉讼时效为15年。我国大陆《民法通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短期诉讼时效为1年。考虑到大陆《民法通则》规定的一般诉讼已经很短,继承回复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不必再采用短期时效。

  (四)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其顺位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其顺位最能反映出一国传统的伦理亲缘观念,两岸文化同宗,本来在此问题上不应有太大差别,但实际上两岸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差异明显,可以说两岸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其顺位问题上的差别集中体现了《继承法》的立法者对传统的抛弃以及对新制度的追求。(1)法定继承人范围上存在的差异。 在大陆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80]而台湾法上法定继承人有:直系血亲卑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配偶。与台湾法相比,大陆继承法未规定除子女外的其他直系血亲卑亲属如孙子女等。此外,丧偶儿媳及丧偶女婿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继承人而成为比较有大陆特色的制度。大陆学者普遍认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过窄,建议将四亲等以内的近亲属等都列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81](2)继承顺位不同。台湾法上的法定继承人包括四个顺位,其中第一顺位的直系血亲卑亲属是采用了亲系继承制度,而其他顺位则是采用了亲等继承,[82]按照这一规定,继承开始后,首先由直系血亲卑亲属继承,没有直系血亲卑亲属时,才由第二顺序的父母继承。而直系血亲卑亲属的继承则以亲等近者优先[83].大陆法上的法定继承人只有两个顺位,每个顺位都有三类继承人,此三类继承人平等地继承遗产,这一做法降低了孙子女等直系血亲卑亲属的继承地位,抬高了父母的继承地位,加之孙子女也并未列入第二顺序的继承人,从而使孙子女只能进行代位继承而不能进行第一顺位的继承。(3)非婚生子女及继子女的地位不同。大陆《继承法》第10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收养关系的继子女。其中非婚生子女并不需要经过认领或准正程序就平等地与婚生子女享有继承权。而台湾地区非婚生子女对于生母享有与婚生子女平等的继承权,而对于非经认领或自幼抚育而被视为认领者不享有继承权。对继子女而言,台湾法上认为继子女与继父母不享有继承权,而大陆法上则认为如果继子女与继父母间形成抚养关系,则两者之间互享继承权。[84](4)养孙子女的继承地位。大陆收养制度实务上及司法解释上均接受隔代收养,在大陆,养孙子女不仅可以代位继承,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2条 收养他人为养孙子女,视为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的,可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在台湾则无此规定。[85](5)配偶的法定继承地位不同:首先,大陆法上,配偶与子女、父母同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根据《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144条,配偶不属于几个法定继承人的顺序系列,当有第1138条所列的四个顺序的继承人时,配偶按照一定的比例继承遗产,无四个顺序的继承人时,有配偶继承全部遗产。相比之下,大陆的做法更为先进、合理。[86]其次,两岸对待事实婚姻的态度不同,由此导致事实婚姻中的配偶继承权的规定也不同。台湾地区学理上认为,配偶欲获得继承权,必须以被继承人死亡时婚姻关系存在为要件,配偶继承权的规定,于事实上夫妻应无适用余地。[87]在大陆,按照上述规定,如果1994年2月1日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夫妻即使未完成登记手续,夫妻一方死亡,配偶享有继承权;1994年2月1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但是未补办手续其中一方死亡的,相对方不享有配偶继承权。[88]

  (五)胎儿的继承能力

  罗马法上有“胎儿其利益为问题时,视为既已出生”的法谚,现代民法为保护胎儿利益计有两种立法例:概括主义与特殊主义。[89]所谓概括主义指在民法总则规定“胎儿以将来非死产者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之保护视为已出生。” 《台湾地区民法典》第 7 条为这一立法例的典型。[90]所谓特殊主义指仅在具体事项上规定胎儿享有相应的能力而不作统一规定。大陆《继承法》第28是位特殊主义的典型: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由于我国大陆继承法仅仅在继承法中规定胎儿的利益保护,且仅规定于遗产分割部分,这就无法明确胎儿究竟有没有继承权,这对于胎儿利益保护很不利。继承法制定之时,我国尚未制定民法典及民法通则,关于胎儿的能力问题无法作出统一的规定。为对胎儿利益保护,将来制定民法典可以考虑接受台湾地区的经验,在民法总则部分统一规定“为保护胎儿利益之时视为已出生”,再在遗产分割问题上作个别规定。

  (六)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是法定继承中一项重要制度。两岸在这项重要制度上从设计理念到具体制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别。首先,代位继承的原因不同, 大陆《继承法》仅以“法定继承人中的子女死亡”为限。[91]台湾地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以继承人死亡及丧失继承权为限。[92]大陆之所以认为丧失继承权不能成为代位继承的事由,与传统继承法学对代位继承权的性质理解有关,关于代位继承权的性质向来有代表说与固有权说两种,按照代表说,代位继承人的代位继承权来自于被代位继承人,被代位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则代位继承人也就不可能代位继承。现在学者通说采固有权说。[93]按固有权说,即使继承人丧失对被继承人的继承权或代位继承人丧失对于继承人的继承权也可以主张代位求偿。因此未来民法典因借鉴台湾地区民法典规定继承权丧失时,也可以发生代位继承。

  其次,因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不同而导致两岸代位继承制度的差异。比如在大陆丧偶儿媳或女婿可以成为代位继承人;由于大陆继承法规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只限于子女,而台湾地区则规定第一顺序继承人为直系血亲卑亲属,这样相比较而言,大陆代位继承适用范围窄;由于台湾法上第一顺序继承人直系血亲卑亲属可能存在很多代,当较近的直系血亲卑亲属全部死亡时,丧失继承权时,不发生代位继承,而是本位继承。[94]在大陆当第一顺序继承人全部死亡,同时存在代位继承人与第二顺序继承人时,只能发生代位继承,而无本位继承可言。

  注释:

  [①] 大陆继承法的渊源除了198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外,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公证暂行条例》《遗嘱公证细则》也有一些涉及继承的法律规定。台湾地区继承法以《台湾地区民法典继承编》为主,此外还包括《土地法》(规定了继承登记制度)、“民法典”继承编施行法、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国籍法、户籍法、民事诉讼法、破产法、公证法、以及习惯法与判例。关于台湾地区继承法的法源问题请参见戴炎辉戴东雄:《中国继承法》,15页,台北,作者自版,1998. 本文的比较研究以《继承法》与《台湾地区民法典继承编》的比较为主线,兼顾其他法律的比较。

  [②]由于继承权的取得与继承人的身份息息相关,故继承法又被称为“身份财产法”。

  [③] 大陆法系对此问题的立法例可分为两种:分别共有、共同共有。前者以法国、日本为代表;后者以德国为代表。

  [④] 《继承法》第3条、第33条;《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148条。

  [⑤]按照立法上对遗嘱继承与无遗嘱继承(法定继承)的重要性、必要性的看法之不同,继承立法可分为法定继承原则与遗嘱继承原则。遗嘱继承原则在罗马法上长期占主导地位,并为英美法系接受,其特点为一般而言遗嘱是继承活动的依据;继承立法的重点或基线是遗嘱立法。法定继承原则相反承认遗嘱继承的补充地位。遗嘱继承必须为法定继承留有必要的余地,如建立完善特留分制度。遗嘱无效时按照法定继承进行,遗嘱继承的主要对象是法定继承人。参见陈棋炎:《亲属、继承法基本问题》,314页。

  [⑥]史尚宽:《继承法论》,309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郭振恭:《限定继承问题之研究》,载于林秀雄主编:《民法亲属继承争议问题研究》,243页,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⑦] 陈棋炎 郭振恭 黄宗乐:《民法继承新论》,225页,台北,三民书局,2000。

  [⑧]《继承法》第三十三条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⑨] 参见《台湾地区民法典》1163条。

  [⑩]郭明瑞房绍坤 关涛:《继承法研究》,3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许勤 魏嶷:《概括继承、限定继承及其他-关于对财产继承制度的经济分析》,学术月刊,2001(8)。

  [11] 在大陆坚持限定继承原则下,遗产管理人制度是继承活动中必备角色,遗产管理人按照下列原则确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应当从速举行会议推选遗产管理人。共同继承人未推选遗产管理人的,由全体继承人共同行使遗产管理人的职责,但继承人放弃继承权者不在此限。被继承人定有有效遗嘱者,遗嘱执行人为遗产管理人。没有继承人、全部继承人放弃继承权者或继承人不明时,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为遗产管理人。法定继承人、村委会、居委会为遗产管理人时不得辞任,但继承人放弃继承权者不在此限。继承人、受遗赠人、遗产债权人有证据证明遗产管理人的行为已经或将要损害其利益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或更换遗产管理人。

  [12] 史尚宽:《继承法论》,4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3] 这一特点被有的学者称为“当代世界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原文链接:海峡两岸继承法比较研究(上)
    声明:离婚律师网转载此文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我们赞同文中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将本文分享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婚律师网
由从事二十多年法律工作经验的广州知名律师李修蛟律师牵头于2003年创办。本网汇聚一批全国业内知名婚姻法专家、经验丰富的执业律师,建立一个专业婚姻法律师联盟,旨在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婚姻家事法律服务。找离婚律师,上离婚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涉外离婚,香港离婚
    热门专题
    著名离婚律师网 证券索赔律师网 广州刑事律师网 广州离婚律师网 深圳离婚律师网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Copyright (c)2006-2008 www.lihu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广州离婚律师接待地点:天河区太古汇1座31楼(非约勿访)
    深圳离婚律师接待地点:福田区彩田路5015号中银大厦A座27楼(非约勿访)
    请使用1024*768分辨率以达到浏览离婚网|广州离婚律师网的最佳视觉效果
    粤ICP备17150099号-2
    扫一扫加李律师微信
    加婚姻法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