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予离婚”的表述方法应改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6 2:09:10 |
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当原告要求解除婚姻关系的诉讼请求不被支持时,判决主文的表述方法通常是判决“不准予某某与某某离婚”(即通常所说的“判不离”)。而其他案件原告的诉请不被支持时,判决主文通常表述为“驳回原告某某的诉讼请求”。笔者认为,判决内容为“不准予某某与某某离婚”的习惯表述方法不够严谨和科学,不符合案件审理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现代法学发展的要求,值得改进。理由如下:
第一,“不准予离婚”的表述不够严谨和科学,极易产生误解。“不准予离婚”的表述违背了婚姻法婚姻自由的原则。公民婚姻自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离婚自由,而“不准予离婚”有剥夺公民离婚自由权利之嫌。这种“不准予离婚”的判决,有生效日,无结束日,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在任意长的时间里,都不准予该公民离婚(至少从字面上可以这样推定)。实际上,“不准予离婚”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而这种表述在逻辑上却造成了某种误区。
第二,“不准予离婚”不符合变更之诉对判决内容的表述要求。离婚案件中,原告起诉的目的是要达到解除婚姻关系的愿望,属于变更之诉。法院经过审理,如果认为双方不符合解除婚姻关系的条件,那么在判决行文上应当表述为“驳回原告要求解除婚姻关系的诉讼请求”,而不是“不准予某某与某某离婚。”
第三,“不准予离婚”无法执行,且极易损害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现实中,我们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法院判决不准予离婚后,原、被告庭外达成离婚协议,自行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甚至在上诉期内,亦不妨碍原、被告自行离婚。可以说,不具备执行可能的“不准予离婚”除了对原告再次起诉的时限具有约束力外(原告必须经过半年后方可再次起诉),没有任何强制力,降低了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
第四,“不准予离婚”不符合现代法学人文主义要求。“当事人主义”、“无过错原则”等都是人文主义向现代法学不断渗透的表现,而与人身关系密切相关的婚姻权利更是公民权利的很重要的一环。“不准予离婚”这种文字表述,不仅不符合法学理论的原则,同时由于过分突出国家强制力对公民合法权利的限制,也不符合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
综上,笔者认为,可以将沿袭多年的“不准予某某与某某离婚”的判决行文习惯,改为“驳回原告某某的诉讼请求”。这样表述不仅符合现代法学理论的要求,也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关怀,更有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和公信,是一种较为妥当的措辞和做法。
李晓梅
原文链接:“不准予离婚”的表述方法应改进
| |
|
|
声明:离婚律师网转载此文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我们赞同文中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婚律师网由从事二十多年法律工作经验的广州知名律师李修蛟律师牵头于2003年创办。本网汇聚一批全国业内知名婚姻法专家、经验丰富的执业律师,建立一个专业婚姻法律师联盟,旨在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婚姻家事法律服务。找离婚律师,上离婚网!
|
|
上一篇文章: 经调解无效应予离婚的情况
下一篇文章: 离婚冒出莫名债务 涉嫌虚构不予认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