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的阶段,当事人只需提出基础事实不存在的证据,使其存在与否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就可以有效地阻碍推定的进行,这种反驳方式称为直接反证。当事人为阻碍推定事实的被证明,还可用其他间接证据来认定其不存在。由于它不是直接对原告所证明的事实进行反驳,所以称为间接反证。
对于反证所应达到的证明程度,存在一些争议。大陆法一般认为,对事推定的反证程度仅需使得反证对象处于真伪不明状态,而对法律推定的反证如果仅使推定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尚属不足,必须达到使推定事实确实不存在的程度。英美法则没有如此明确的区分。有学者认为,反驳推定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标准取决于有关争议推定事实的实体法的规定。例如,婚姻存续期间出生的子女推定为婚生子女,当事人如要以丈夫无生育能力为由反驳这一推定事实,就必须达到盖然性占优势的普通民事证明标准。但在英美法上,这一争议问题仍没有定论[52].
推定是证明事实的一种特殊证明方法,也是证据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推定建立在人类的普遍经验和立法者所考虑的社会政策的基础上,而并不必然遵循逻辑推理规则。通过正确合理地运用推定,可以有效地减轻证明中的困难,提高诉讼效率,实现诉讼公正。但是,我国法学界对于推定的理论问题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关推定的立法仍很不完善。本文对国外法学有关推定的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能为我国推定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33]骆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76 。
[34][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12.
[35]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民事诉讼法新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8,355 。
[36]Adrian Keane. The Modern Law of Evidence[M]。 Butter worth Co (publishers) Ltd,2000,638-639.
[37]骆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113 。
[38]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278.
[39][英]J·W·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86-487 。
[40]陈一云。证据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64.
[41]刘金友。证据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175.
[42]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25.
[43]叶自强。民事证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04.
[44]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民事诉讼法新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8,356-357.
[45]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77.
[46]Alan Taylor. Principles of Evidence[M]。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0,48.
[47]丁丽瑛。侵权民事责任中推定的运用[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1):98-103.
[48]Adrian Kenneth Modern Law of Evidence [M]。 Butter worth Co (Publishers) Ltd,2000,637.
[49][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316.
[50][美]摩根。证据法之基本问题[M]。台北:世界书局。1982,59-60.
[51]江伟。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41.
[52] Adrian Keane, The Modern Law of Evidence [M]。 Butter worth Co (publishers) Ltd,2000,634-635
注释:
[1][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315 页。
[2]刁荣华:《比较刑事证据法各论》[C],汉林出版社, 1984 年版,65 页。
[3][英]J·W·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M],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486-487 页。
[4]卞建林:《证据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373 页。
[5]江伟:《证据法学》[M],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138 页。
[6][美]本杰明·N·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M],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9 页。
[7]叶自强:《民事证据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106 页。
[8]毕玉谦:《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之构建》[J],《法学研究》,1999,(2):48-61.
[9][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1995 年版,102 页。
[10]陈朴生:《刑事证据法》[M],三民书局,1983 年版,563-564 页。
[11]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278 页。
[12]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180 页。
厦门大学法学院·齐树洁 王晖晖